由国际艺术史学会(CIHA)、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联合主办的第34届(2016)世界艺术史大会于2016年9月16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9月12-14日,大会杭州研讨会在中国美术学院贡布里希-高居翰纪念图书馆(南山校区)率先拉开帷幕。大会第4分会中方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美术馆馆长杭间,第17分会中方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第21分会中方主席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携手国际艺术史学会秘书长Thierry Dufrêne、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G. Ulrich Großmann及各分会场学者正式在中国美术学院开启各项主题性话题讨论,我系展示专业龚乾教师参加第4、17、21分会场研讨会,并与部分演讲专家进行交流。
嘉宾致辞
会议现场
第4分会场题目是“欣赏与实用”。具体到探讨每个文化对艺术不同功能的理解。在这个题目中,建议讨论艺术作品和工艺品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及其功能的不断转化.各个文化对艺术的理解具有很多方面的内容和研究方向,艺术和工艺在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分法,一件实用品在一个文化中如何被选择、保存并凝结人民的精神而使之成为艺术品,其过程又是如何发生和变化,从而反映和旁证了不同文化关于艺术的观念。
第17分会场题目是“展示”。展览作为不同文化间交流的途径和显示差异的方式。在这个题目中,在展览对艺术史的观念和方法的影响的基础上,建议讨论如何将艺术展示内容和方法的变化、博物馆的观念,运用在以不同的文化和眼光以建造知识和传播文明。策展人如何将其他地区、文化和风格带入展览,展出历史上的差异以吸引观众的好奇,制造特殊的杂交和对比景象以扩大对知识的生产(对历史的再认识)和对文化局限的突破,创造全新的文化。而互联网上的虚拟性的艺术表达,正威胁着传统的展览方式。
第21分会场题目是“多元与世界”。即最后一个问题,全球艺术史框架下的世界艺术史。希望使与会学者从各自的立场获得表达,进一步促进理解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中各自艺术与艺术史之间的差异和共性。艺术史学统不仅是这个学统中的学者(如中国人)研究本文化(如中国)的艺术史,也包括他们对西方艺术史研究的现状和角度,更重要的是对于艺术史方法的反思。同样探讨个学统本身建立和变迁的过程,以此凸显差异的依据,并探讨差异的合理性。由此在世界艺术史范畴内认识和理解各民族各时代艺术概念之间的差异,将艺术史的概念go beyond any unified single standard,促成包含世界所有艺术作为研究对象的全球化艺术史。
研讨会现场
与著名汉学家——英国牛津大学杰西卡 罗森女爵士
与著名汉学家——德国海德堡大学雷德侯先生交流合影
与演讲教授进行学术交流
会议结束后一同考察中国丝绸博物馆
世界艺术史大会是国际艺术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学术活动。在组织形式上,它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相似,继第一届代表大会于1873年在维也纳召开之后,每4年一届,分别在世界各地举行。此次参会有助于提升我系青年教师艺术理论水平,增进我院教师与国际学者之间学术交流,并为下一步邀请国际著名学者来我校讲学进行前期沟通与准备。